近几年有种新技术十分博得科学家青睐,医学家利用它从Google浏览器内部数据预测出了流感再爆发趋势;统计学家利用它成功预测过2012美国选举结果;家电制造商通过它计算出消费者开启冰箱的频率,以此控制冷却系统何时启动。这个曾经拯救世界、改变政治格局的工具也在涉足汽车领域。不过,请小心!它在带您规避拥堵、节省油费的同时,可能令您爱车明年保险费上调,或许还会泄露您的隐私。更可怕的是,它已入侵到您的生活,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 车技好倒要多交钱?
这一切要从今年愚人节那天说起,3个多月前,3家日本公司宣布合资在美国成立一家保险公司,颇为有趣的是公司名称叫做“车载信息保险服务公司”。别误会,它的经营范围并非保证您车内信息。而是,将根据您平时的驾驶习惯、情况,浮动调整下一年保险费率。
换言之,按照之前一年出现次数多少作为调整保险费标准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根据车主平时驾驶习惯、状态加之出险次数,作为增加还是减少费用标准的评判手法。这就像是此前一锤定音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素质教育。
当然,对于那些驾驶技术娴熟,在合理限速规定内、驾驶风格激进,且并不经常出现事故的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行为会被判定为有危险倾向。反之,驾驶技术较差、速度不高的新司机或许保费将会降低。这一切看似古怪事情的评判标准便来自我们今天的主角——大数据,它的职能是从海量数据、信息中,找出隐藏其中的特点、关联性。
一方面是数据被盗,另一方面令我们担心的是无意间泄露的信息。未来那些采集我们信息的软件、App或许仍将在您安装前、使用前给您提供一份隐私、服务协议。不过真的有人会耐心看完?有人能记住这份隐私协议与上一份有何不同?君不见现在各类软件安装前同样有隐私协议,可几乎没人能够完整看完,更别提逐字逐句揣摩研究了。这些条款却包含了数据发送、协助使用等内容,急切使用的心情令我们往往不假思索的便点选了同意按钮。未来,究竟是大数据还是大泄密呢?
■ 大数据就是个捣乱的坏孩子?
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为企业提出判断逻辑的是一项名为大数据的新技术,它可以根据车主平时驾驶产生的大量数据,以此分析出其中特点以及联系是其擅长的。更深层次了解变会发现实际上大数据已经融入了与驾驶、汽车有关的方方面面。可怕的是,无论我们是否同意其分析我们的行为,它却已经融入我们的驾驶体验。不过有时候它却是提升便利性、增加车辆安全保护的好帮手。
● 帮你缩减开销的大数据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仅仅是开启有车生活的第一步,亦或者说在日后用车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多开销,这其中既包括了有形的金钱开销,也会包含拥堵造成的时间开销,大数据的应用则会帮助您削减部分想得到与想不到的用车成本。
同时,其还会考虑地形因素,在不过多增加行驶里程的前提下,为您推荐能够更多下坡为电池组充电,躲避小镇、拥堵点减少等待时间。此外,经与智能手机相连共享信息后,它会在设置好的纪念日时,提醒您沿途会路过一家好评度极高的礼物店,亦或者是别具一格的餐厅。
后市场方面,市面上已存在不少通过采集数据、加以分析提升车主便利性的软件。不过相对而言,其针对性与更新频率相对较低。未来,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App将能提供给车主更大的便利。以一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例,其一个小时就能产生25GB的数据,大数据系统将会按照数据内容,酌情为其推荐最合适的充电设施,这个充电设施可能并非直线距离最近,但其会考虑到前进路线的红绿灯变化情况、拥堵等综合因素加以推荐。
未来,系统还将根据车辆现有电量情况,为低电量车型推荐相对较近的充电设施,保证其在最短时间内补充能量;对于电量仍旧较多的车型,则不会推荐其前往仍会进行较长充电作业的相关设施,以免增加车主无谓的等待时间。
通过数据,预测发动机的哪一个部件可能会发生故障。通过声音、振动的改变,在故障发生前更换飞机零部件,避免发生空难的可能。类似HUD抬头显示、自动驾驶等众多现在汽车上配备的新功能,多年前便是航空领域率先使用的。因此,大数据技术应用至汽车零部件检测上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除了这些看得见、很容易能感受到的便利性,大数据还在一些平时里我们注意不到的角落发挥着自己的能量,甚至是在挽救你的生命。
■ 大数据也能救命?
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小体量的公司能够开发出方便驾驶者泊车的App,亦或者寻找充电设施的利器。对于财大气粗的汽车公司而言,积累多年的用户信息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现在,他们正在借助旧有优势,分析用户行为、喜好、心理特点,以此帮助产品无限贴近成功。甚至,大数据还在帮助工程师进行安全系统研发,关键时刻挽救你生命的英雄中便有它的身影。
对于消费者而言,造型的美观与否或许只是他们选择爱车的因素之一,不过想必没人会对车辆安全性表现视而不见。现在,工程师、科研人员已借助大数据之手,分析那些令人惋惜的车祸、事故。通过数据展现的特点、关联,提升测试标准、方法。
■ 那么,大数据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大数据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其实根本点还在于使用者,也就是人。就如同原子弹一样,它既可以是将城市夷为平地的武器,也可以是拯救人类于外星人压迫的最后王牌。在Wiki百科中,你会在Big data,也就是大数据这个词条下发现冗长的各种解释。不过概括的说,大数据就是把我们日产活动产生的各类数据加以汇总,并找出其中的特点。能够泄露驾驶员个人信息的大数据,摇身一变,也能成为课堂上,帮助孩子们了解互联网究竟有多庞大的工具。
我们升学考试前,老师们根据历年考卷中知识点出现的情况画出的重点也是大数据的雏形。那些看似相去甚远的事情通过分析后,便能帮助人们找到其中规律、联系、特点。仍旧以网络为例,一分钟内Twitter、微博上新发送数据量超过100000;社交网络Facebook的浏览量超过600万等等,隐藏在这背后的信息点被捕捉过后......
● 华尔街会根据民众情绪抛售股票;
● 对冲基金会依据购物网站的顾客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
● 银行根据求职网站的岗位数量,推断就业率,以此控制贷款数量;
● 投资机构搜集并分析上市企业声明,从中寻找破产的蛛丝马迹;
●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依据网民搜索、评论,分析全球范围内流感等病疫的传播状况;
全文总结:
大数据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前卫,它既可以是泄露车主隐私、造成巨大损失的帮凶,也可以是重要的升学考试前,经验丰富的老师们根据历年试卷,给学子们画出考试重点,还可以是帮助车主避开拥堵、帮助我们更快到达目的地的App,亦或是未来保险公司根据车主日常驾驶情况作为升降保费的判断依据。因此,如何保证这些信息、数据的安全将是新时代最值得研究的命题之一。